投我以木瓜,报之以琼琚 。匪报也,永以为好也!投我以木桃,报之以琼瑶。匪报也,永以为好也!投我以木李,报之以琼玖。匪报也,永以为好也!《木瓜》一作本为描写情深义重,但却处处彰显了投桃报李之情,点滴之恩,铭记于心,自古先贤皆奉为君子之至理名言。
古往今来,恩重如山结草衔环者有之,忘恩负义丧尽天良者有之,但终归重情重义者更易立足于历史的舞台上,民国时期的张作霖便是如此的重情义之人。
他年幼受惠于一位村姑,待其逝去便亲自为她立碑送葬,并将自己的姓名刻在墓碑之上,意在一生守卫。此番行为,无怪乎张作霖能够取得如此一番成就。
孤独无依的年少岁月
张作霖出生于1875年3月19日的奉天,当他呱呱坠地之时,谁能预料到这个瘦弱的男婴会在日后成为地位显赫、军权在握的 “东北王” 呢。
张作霖的一生跌宕起伏,幼年时期的苦难造就了他对于权势地位的渴望,摸爬滚打的求生之路令其小小年纪便懂得了人情冷暖,对于张作霖而言,他最苦难的时光便是年幼时期的艰难求生。更是因当时受到的无数排斥冷待,他更加珍惜当初的雪中送炭。
张作霖的家境十分贫苦,其父张有财是个赌徒,母亲软弱可欺,一家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,亦无法保障全家的温饱。朝不保夕的生活并非全部,张家不时还需对面张父欠下的赌债追偿,令本就贫寒的家境雪上加霜。
作为一个赌棍家的穷孩子, 张作霖总是遭受着诸多白眼 ,仅有的外部温暖仅来自于两个人,一位便是他短暂的私塾先生——杨景镇,后当他发迹之后特意聘请杨先生成为了爱子张学良的老师,十分优待。
而另一位,便是在他最苦难时令他存活下来的——孙大夫人,并且为他的发家之路提供了一个基础。对待这位如此恩重如山的恩人,张作霖更是将她视作母亲一般,在其死后为她立碑送葬。
张作霖和孙大夫人相识的契机是何呢?那便是张作霖的父亲枉死,张作霖的父亲在1888年被赌徒打死,张家顿时失去了顶梁柱,年幼的张作霖为父报仇,后只能四处逃窜,过上了饥饱不定的流浪生活。
一个人的流浪,总是漂泊无根 ,张作霖无人可以倚靠,小小年纪便必须承担起自己的温饱问题,在奉天各地的辗转流浪持续了很长时间,直到1890年,他来到了营口县大高坎镇。当时的大高坎镇上,有一个出名的富户孙家,张作霖便时常前往他家乞讨。
孙家家境富裕,宅内养着一群长工,并且为了方便长工们的饮食,专门设立了一个长工用餐处,而此处,也方便了张作霖的乞讨。孙家男主人对于张作霖一次两次的讨食尚且可以容忍,但张作霖时常的扎根于此,后更是堂而皇之的行为,却令男主人难以忍受。
于是,在某日张作霖再度上门蹭餐的情况下,男主人命令其手下长工将其赶走,并不许张作霖继续登门吃白食。张作霖心中料到又将继续流浪乞讨,内心不禁伤感万分。但在他被赶出孙府之后,就被恰好路过的孙家大夫人叫住了。
孙家大夫人生的慈眉善目,待人十分和善,她恰巧看见瘦骨伶仃的张作霖被驱赶,内心不免同情,于是将他偷偷留在了孙府,保障了他的温饱问题。就此, 张作霖才算结束了自己的流浪, 并且在孙府过了一段宁静的生活,还掌握了一门安身立命的本事。
孙家大夫人和张作霖
孙家大夫人将张作霖留下之后,张作霖内心万分感激,在日复一日的冷眼和苦难中,孙大夫人的善举是他感到为数不多的温暖。为了还报这份恩情,张作霖在孙府干活十分的卖力。不论脏活累活皆抢着干,对孙夫人更是全心的侍奉和敬爱。
相处时日久了,孙夫人和张作霖也处出了亲情来,她便认了张作霖为干儿子,还为他缝补衣物,不时的便会偷藏一些糕点给他吃。 张作霖是个感恩的人 ,他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,看孙夫人如此真心的善待,他的内心十分的感动,且暗自坚定了日后一定要报答孙夫人今时今日的恩情。
在孙府的日子,平淡却温暖,日复一日的工作并未消磨张作霖意图出人头地的决心,他深知再次乱世,安稳只是暂时的,战火终将撕开一切的假象。唯有站到更高的位置,他才能够保护自身和自己意图保护的人。
可是,所有的异军突起都需要有一个基础,张作霖的基础,便是他在孙府所学的手艺——为牲畜看病。
兵荒马乱的年代里 ,马匹是重要的战斗物资,而兽医是军队和匪徒所必须的配备。张作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耐心,学会了此道,更是为自己的青云路奠定了基础。在刻意的经营之下,张作霖的兽医之名便在奉天当地传开了,而他也收到了许多的招揽,无论是土匪还是军队,都对他求贤若渴。
张作霖面对机会,深刻的意识到自己的崛起之路便在眼前。于是,他拜别了自己的干娘孙大夫人,前去奔赴前程。孙大夫人在其临行之前细细叮嘱,宛如天下所有的慈母一般,令张作霖更加下定决心,日后定当还报此恩。
随后的张作霖,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聪敏才智,一路从无名之辈走到了声名显赫的 “东北王” ,而对孙夫人的恩情,他从未忘却,铭记于心。
张作霖的报恩
张作霖再非当年人嫌狗弃的小乞丐,他早已成为了无数人渴望巴结的位高权重的大帅,而他的干娘孙大夫人,年事已高。孙夫人当年的善待,在张作霖心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懂得感恩的张作霖对于孙夫人,是格外的看重。
当张作霖衣锦还乡之时,他最先便是去往大高坎镇看望自己的干娘孙大夫人,为了报恩,对孙夫人的儿子一路提携,最后成为自己手下的一位团长,也算光耀了孙家门楣。当张作霖的权势一高再高之后,亦不忘每年前去看望自己的干娘,直至1924年,孙夫人离世。
孙夫人走的突然,张作霖得到消息之时,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,嚎啕大哭。但既然老人家走了,他深知需要开始筹办丧礼。于是, 张作霖亲自挑选了一块石碑 ,并且命令副官快马加鞭赶往大高坎镇,力图将这场丧事办的隆重风光。
石碑已经选好,张作霖亲自前往送葬,可他深感这一切都不足以偿还孙夫人当年之恩,于是,他将自己的姓名刻在了墓碑上,和孙家的子孙们一起承担了立碑人的责任。或许,在张作霖的心中,早已将自己视作了孙夫人的儿子, 母不在,唯有刻名守候,方能彰显孝心。
张作霖为孙夫人挑选石碑,亲自送葬,并且将自己的姓名刻在了墓碑之上,加之善待其子孙,可见他的重情重义。曾经的苦难无法磨灭,显赫后的涌泉相报更可观他的气概万千,如此的重情重义,亦无怪乎能在乱世中创出自己的一番天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