差距外在原因:
时间积累,国外卡车,如斯堪尼亚、沃尔沃、奔驰,都是百年品牌。我们的一汽、东风等品牌,虽然成立也有近至少五十年以上,但真正的发展,在改革开放以后,实际的年限也就三四十年,为什么这么说?
因为在改革开放以前,一汽、二汽(现在的东风)都是属于真正的大国企,计划经济,卡车造出来就行,不用愁销路,那时候的生产注重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,你会发现中国的卡车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,几乎是一样的长相,不需要外形。
国外则不同,特别是西欧,充分的市场经济,导致的是充分的竞争,卡车造出来,不仅仅是要数量,更要质量,以细节服务来吸引客户的购买。百年的发展,百年的竞争,早已积累了大量丰富的造车经验。
商用卡车上有成千上万个零部件,各个零部件的紧密配合,才能造就一个结实耐用的品牌卡车,零配件供应商众多,内部的协调复杂,车辆在设计好之后,选材用料要精打细算,各方面都是成本.
举一个简单例子,比如新出一个车型,设计美观,成本控制得当,但是就有一个问题,客户反映车辆在行驶一段时间后,驾驶室会发出异响,经过一段集中客户反馈,发现是中控台由于日晒导致变形,摩擦驾驶室导致。
此种异响是在半年之后发生,此时,车辆已经批量生产,模具等都一时半会不能更改,因为重新开模具的费用是天价,且该车车型销量一般。
综合考虑,厂家只能任由其发展,直到改款或者新车型替代之际,积累了中控台的经验教训,在下次的新车型中给予改进。
但这从新车型再到新车型的更替,往往都是在四五年之后,所以,就解释了国产卡车刚刚起步时,为什么发现问题不去解决,因为成本高。但是进口卡车,厂家已经拥有了大量的造车经验以及客户反馈。
在新车型设计开发支出,就会综合之前的经验,避免车辆问题产生。
内在原因:
政策法规,用车文化氛围,国内以车为家,卡车具有工具属性,在有限的运价中,成本越低,利润才能越高。
所以,在广大散户购买车辆时,考虑的第一要素是结实耐用,故障率低,油耗低,在此基础之上,才能去考虑追求舒适性人性化的配置。即使是国内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,采购进口卡车时,大多数也只是采购基础配置的车型。
对于选装多的车型,采购较少,也直接导致国内车型对于车辆从设计之初,关注的重中之重就是三大件及其匹配问题,因为这是国人关注的焦点,对于车辆其他地方提升,则放到了后面。
同时国产的卡车起步晚,国际主流卡车品牌在拥有丰富造车经验基础之上,拥有了强大的研发实力,举一个例子,笔者十多年前看到一篇介绍斯堪尼亚总部的文字,其中有一段介绍总部研发欧六标准发动机。
当时,欧盟刚刚推行欧五排放标准。此时的斯堪尼亚已经在研发欧六,试想今天的中国,今年刚刚推行的国六排放标准,对标欧六。
国际巨头企业已在十多年前进行研发,国内多地的国六实施时间推迟,为什么推迟,因为大多数企业生产的车辆不能符合国六标准,需要延长时间以应对此种变化。
超前的技术,意味着领先,领先代表着生产的产品能拥有高利润。拥有了高利润,就可以有更多资金投入下一轮新技术的研发,这将是一个良性循环。
反观国内企业,国家升级的排放标准,意味着更多机遇与挑战。机遇是排放标准的提高,会有更多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车型淘汰,会有更多的市场需求。
挑战是,你没有技术,跟随不了生产出符合排放标准的车型,车辆的销售变少,变少之后企业营业额也随之减少,各项成本需要缩减,导致更加没有资金投入新车型新技术的研发,陷入恶性循环。
同时,现在的商用车领域,也学习乘用车,进行模块化生产,模块化的生产意味着零部件的通用,很多零部件不需要单独生产模具,大批量生产就好,生产成本将更低。
走上良性循环的企业,会越来越好,强者恒强,而恶性循环的企业,则自求多福。市场份额将不断缩小。
出路:
随着现在的消费升级,从以前的基础追求到现在的多样追求。国内企业,应多多技术储备,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,才能在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站稳脚跟。
采购基础零配件,然后自己组装固然降低了成本,但只能称为总装厂,企业应吸纳多合资或者控股有发展潜力的技术企业,才能在危难来临之时抵抗风雨。(文/卡家号:空客007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