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声啼浣女
竹喧,便是竹子发出的声音。啼,为哭泣、号哭之意。这句话最初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,用以形容自然中的声响。而今天,我们要说的是另一个词语:浣女。
什么是浣女
浣,指洗涤衣物。女子因这项家务劳动而得名,久而久之便产生了“浣女”这一称呼。在中国古代,浣女是相当常见的存在。她们大多属于农村家庭,不过也有少数城市中的从业者。浣女们手脚勤快,清洁悉心,是古代女性中辛勤劳动的代表。她们长年累月地洗涤衣物,不仅需要承受庞大的劳动强度,还要面对衣物清洗过程中的种种难题。因此,浣女忙碌而不舍得懈怠,被誉为勤俭节约的好榜样。
竹喧归浣女
“竹喧归浣女”到底是一个什么意思呢?这其实是一句成语,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《赤壁怀古》。这首诗描绘了江南的一些自然景观,其中有这么两句:“明月不谙离恨苦,斜光到晓穿朱户。昨夜愁更何人共,浣纱染得轻寒水。”这里所说的浣女便是指江南的染布女工。她们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物质,如柿渣、槟榔渣、藤水等来帮助染料和衣物染色。杜牧之所以这样描绘,是因为江南时常有竹林旁的浣女婀娜多姿的身影,还有她们清一色地穿着蓝色粗布,与青竹映照出清新宜人的意境。而竹子的茂密,更是为浣女提供了安静而集中力的工作环境。
从成语来看,“竹喧归浣女”意味着人们在思考某些问题时,应该回到纯粹、简单、原始而又无拘无束的环境,把自己的思维放空,并寻找一个安静的心灵驿站。这样,我们才能像浣女一样,洗去外部的浮华与繁琐,从而培养出一份宁静的、自然的思考氛围。
总结
竹声啼浣女,句中的“啼”一词,虽然代表的是哭泣,但描写的却是一种美好的意境。浣女也一样,尽管辛苦,但她们勤劳、淳朴、实际,实现着家园、家庭和家人对她的期望,实现着自己人生的价值。而成语“竹喧归浣女”则是希望我们在浮躁的社会里,能够通过慢下来总结、反思,找到一个回归自我,释放身心、成就自我、体验人生充实的真正的自己。